【明報專訊】昨天因為颳颱風而悶在家裏,雖然主要是埋首電腦前工作,但卻也一直開着電視收看新聞台,留意有關風暴的最新消息。當中一個不斷輾轉播出,最為震撼人心的畫面,莫如是熒光幕傳來,一大群會考生及家長,不理中六收生程序因風暴順延一日,而冒着大風大雨,硬要在學校外排隊,望能幸運地找到一個中六學額。
熒光幕傳來:
一位學生說:「希望校方能效法耶穌,一樣的憐憫我們」;
一位母親說:「就當作是幫他買一個希望,如果不做的話,就連希望也都幻滅埋」。
看到拿着雨傘卻被強風吹得東歪西倒,被大雨淋得衣衫盡濕的莘莘學子,以及與他們一樣狼狽的家長時,我想所有人都會心有不忍。
當一名警察走過來奉勸隊眾散去的時候,一位氣急敗壞的母親,更怒氣冲冲的責罵,說沒有可憐學生,究竟教育精神去了哪裏。
結果,學校作出了妥協,臨時決定派籌給學生和家長,讓他們先行散去。
但大家應該明白到,中六收生程序不是到球場「買波飛」,講的不是「先到先得」之原則,而是按學生的成績等條件分配學額,所以,今天還是明天拿到表格並遞表,是沒有多大分別的,始終分數才是最根本的。學生和家長應該愛惜身體,留在家裏好好休息,待今天才再行張羅。
其實,被部分家長及電視機旁觀眾罵作麻木不仁的校方,也要小心考慮自己會否「好心做壞事」,萬一傳出甘冒風雨排隊,可以博得額外同情分或酌情處理,這類小道消息的話,那麼可能就會有更大的羊群效應,更多的學生和家長,冒着風雨爭先恐後的湧去排隊,令更多人賠上自己的時間和健康,去玩這樣一個荒謬的遊戲。所以,校方是有校方的難處。
在我還在念書的那個年代,是有傳出過,有成績考得並不理想的中學生,逕自走去大學,逐間教授辦公室叩門,以主動性和熱誠,感動了這些「伯樂」,換來酌情處理,意外取得一個學位,這類故事充滿人情味。但當慢慢有更多學生取得這些「貼士」,紛紛效法之後,整個收生制度是會崩潰的,結果校方再不容許如此做,但卻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有莘莘學子誤聽流言,走去逐間教授辦公室叩門,身心均受折磨。
過去幾年,我都有負責收生,我知道縱然還有僵化和不合理之處,但大體上,整個收生制度是日趨合理的。或許大家會抱怨,制度日漸喪失人情味,但在一個每年都要處理數以萬計以至數以十萬計個案的制度中,我們必須小心,任何人情味和酌情,都有被濫用和造成不公的可能,以及為莘莘學子帶來意外影響,引導他們出現某些額外行為,好心做壞事。
所以當大家怒氣冲冲,指摘校方麻木不仁時,也要明白校方的難處和苦心,不要流於太過民粹。
當然,以上只是一番客觀、理性分析,當中卻沒有照顧到父母親的感情。正如前面提到,那一位在風雨中排隊的母親的一番話:「就當作是幫他買一個希望,如果不做的話,就連希望也都幻滅埋。」字裏行間,顯示出她是明白到此舉是十分渺茫的,之所以還硬是排隊,可能只是表現出一種對子女義無反顧、無條件的支持。
十九世紀法國作家 Georges Courteline,以作品深能洞悉世情見稱,他便曾說過:
「無論一對父母親原本是如何精明能幹都好,他們的孩子都能夠令他倆變成不折不扣的大傻瓜。」
我想如果能夠抽身而出,冷靜下來客觀思考,大多數人都不難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。但之所以稱之為「客觀」,便是旁觀者不帶情感的思考,換轉你是當事人,情况便不一樣。
德國精神分析學家,經典名著《愛的藝術》及《逃避自由》的作者佛洛姆(Erich Fromm)曾如此說:
「母子之間的關係,往往也是世界上最弔詭的關係,它有時甚至是一種悲劇。一方面,它需要做母親的付出最無微不至的愛;但另一方面,這份愛心最終的目標,卻是使孩子可以慢慢長大,逐漸可以脫離母親而自立。」
要客觀、理性的告訴茫然無助的孩子,風雨中排隊是沒有多大功效的這類殘酷現實;還是義無反顧的與他一起排,以顯示那怕希望如何渺茫,只要是一家人,大都會風雨同路﹖各位讀者,大家會如何揀呢﹖坦白說,寫到這裏,才越發知道,自己也沒有一個即時的答案。
熒光幕傳來:
一位學生說:「希望校方能效法耶穌,一樣的憐憫我們」;
一位母親說:「就當作是幫他買一個希望,如果不做的話,就連希望也都幻滅埋」。
看到拿着雨傘卻被強風吹得東歪西倒,被大雨淋得衣衫盡濕的莘莘學子,以及與他們一樣狼狽的家長時,我想所有人都會心有不忍。
當一名警察走過來奉勸隊眾散去的時候,一位氣急敗壞的母親,更怒氣冲冲的責罵,說沒有可憐學生,究竟教育精神去了哪裏。
結果,學校作出了妥協,臨時決定派籌給學生和家長,讓他們先行散去。
但大家應該明白到,中六收生程序不是到球場「買波飛」,講的不是「先到先得」之原則,而是按學生的成績等條件分配學額,所以,今天還是明天拿到表格並遞表,是沒有多大分別的,始終分數才是最根本的。學生和家長應該愛惜身體,留在家裏好好休息,待今天才再行張羅。
其實,被部分家長及電視機旁觀眾罵作麻木不仁的校方,也要小心考慮自己會否「好心做壞事」,萬一傳出甘冒風雨排隊,可以博得額外同情分或酌情處理,這類小道消息的話,那麼可能就會有更大的羊群效應,更多的學生和家長,冒着風雨爭先恐後的湧去排隊,令更多人賠上自己的時間和健康,去玩這樣一個荒謬的遊戲。所以,校方是有校方的難處。
在我還在念書的那個年代,是有傳出過,有成績考得並不理想的中學生,逕自走去大學,逐間教授辦公室叩門,以主動性和熱誠,感動了這些「伯樂」,換來酌情處理,意外取得一個學位,這類故事充滿人情味。但當慢慢有更多學生取得這些「貼士」,紛紛效法之後,整個收生制度是會崩潰的,結果校方再不容許如此做,但卻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有莘莘學子誤聽流言,走去逐間教授辦公室叩門,身心均受折磨。
過去幾年,我都有負責收生,我知道縱然還有僵化和不合理之處,但大體上,整個收生制度是日趨合理的。或許大家會抱怨,制度日漸喪失人情味,但在一個每年都要處理數以萬計以至數以十萬計個案的制度中,我們必須小心,任何人情味和酌情,都有被濫用和造成不公的可能,以及為莘莘學子帶來意外影響,引導他們出現某些額外行為,好心做壞事。
所以當大家怒氣冲冲,指摘校方麻木不仁時,也要明白校方的難處和苦心,不要流於太過民粹。
當然,以上只是一番客觀、理性分析,當中卻沒有照顧到父母親的感情。正如前面提到,那一位在風雨中排隊的母親的一番話:「就當作是幫他買一個希望,如果不做的話,就連希望也都幻滅埋。」字裏行間,顯示出她是明白到此舉是十分渺茫的,之所以還硬是排隊,可能只是表現出一種對子女義無反顧、無條件的支持。
十九世紀法國作家 Georges Courteline,以作品深能洞悉世情見稱,他便曾說過:
「無論一對父母親原本是如何精明能幹都好,他們的孩子都能夠令他倆變成不折不扣的大傻瓜。」
我想如果能夠抽身而出,冷靜下來客觀思考,大多數人都不難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。但之所以稱之為「客觀」,便是旁觀者不帶情感的思考,換轉你是當事人,情况便不一樣。
德國精神分析學家,經典名著《愛的藝術》及《逃避自由》的作者佛洛姆(Erich Fromm)曾如此說:
「母子之間的關係,往往也是世界上最弔詭的關係,它有時甚至是一種悲劇。一方面,它需要做母親的付出最無微不至的愛;但另一方面,這份愛心最終的目標,卻是使孩子可以慢慢長大,逐漸可以脫離母親而自立。」
要客觀、理性的告訴茫然無助的孩子,風雨中排隊是沒有多大功效的這類殘酷現實;還是義無反顧的與他一起排,以顯示那怕希望如何渺茫,只要是一家人,大都會風雨同路﹖各位讀者,大家會如何揀呢﹖坦白說,寫到這裏,才越發知道,自己也沒有一個即時的答案。
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
【明報 8 月 7 日星期四 05:10】
【明報 8 月 7 日星期四 05:10】
想繼續唸書的學生,怎不熟悉程序,蠢得去排隊?算孩子笨,自己去排隊吧?讓父母去,自己卻高床軟枕,重讀或升學也不見得會發奮
回覆刪除父母有智慧的話,不會這樣去「蠢」愛子女,更不會笨得做了蠢事還猛說傻話
加上無知傳媒煽風點火,又寫成一章《怪異集》了 @_@
我地當年放榜咪都係一支公最多咪同埋同學仔一齊搵學校,邊有依家呀爸在 A 中學排隊呀媽又在 B 中學排隊吖?
回覆刪除尋日有個呀媽話︰學校係教育英才架嘛,呢啲係第日嘅人才嚟架嘛。
我心諗,人才嘅話一早就有中六學位喇,仲駛乜今時今日先嚟排隊吖!
(會唔會講得 mean 過頭呢?)
難為天下父母心!
回覆刪除當做父母的明白到知識可以改變命運,他們都會為下一代盡力做他們可以做的,懶理會合理還是唔合理,與及子女會否想繼續讀書!
自己技不如人還好意思去怪責別人
回覆刪除現在社會好像變成夠惡夠聲大便會成真理似的@_@
wordy:上帝要人滅亡,必先使其瘋狂。
回覆刪除大頭:一啲都唔 mean。
薯 mug:啲父母以為自己咁係愛仔女,其實係害左佢。
歐歐:唉 ~ 香港人 ~
昨天坐的士回家, 的士司機主動提起這個新聞, 他說: 早知今日, 何必當初呢. 既然知道學位難求, 當初為何不努力向上呢.
回覆刪除wendy:可能有人相信個仔/女/自己會突然開竅 ~
回覆刪除好贊成您那句:學生和家長應該愛惜身體!我都係想講過份說話:好眼淺呀!
回覆刪除父母愛兒女心切好正常,可是當今社會父母的愛都變成溺愛,其實只會害左佢地。我間學校d學生成日叫阿爸阿媽來幫佢地還書,我真係覺得好過份,雖然佢地可以話阿爸阿媽順便行下無所謂,但佢地又有無諗下大熱天時,要父母為自己奔走好過份呢?
您呢篇真係引起大家好多感觸!
昨天新聞片中,見隊中有學生說"自己hea了一年,現在想取得中六學位作為補償"云云。此話令人費解,不知該生是否要在中六學年補償中五時的努力不足,還是慨嘆過去一年未有用功考好會考成績,落得如今要排隊求取中六學位的收場。作為"準預科生"而詞不達意,縱有學校收為中六學生,將來成績亦難於寄以厚望!至於濫情家長責罵校方"沒有教育精神",亦突顯現今香港社會「暴民」式處事的問題,特色是不問理由、不顧原則,對子女及年輕人的教育都沒有半點好處!
回覆刪除基斯汀:諗番成長既年代,何去何從都係由自己去尋找去決定,父母親在背後默默支持,所以我們果一代人都係比較獨立成熟,甘心承受自主帶來既後果,依家 d 細路仔都係跟住父母意願走,無左自己既方向,心態懶懶閒,亦唔覺得自己有咩責任。
回覆刪除無名朋友:其實連讀預科都好抆的話,點可以指望入大學?只是 hea 多兩年罷了。
在我認識的一對夫婦曾經這樣說過:
回覆刪除盡左力幫佢(他們的孩子),將來唔駛俾佢怨。
師妹:我唔係話父母唔應該幫啲小朋友,問題係在於點樣幫啫。
回覆刪除師姐:我明架,我係話d{文塞}父母唔明咋~
回覆刪除總之,每次睇到/聽見依啲野就好慶幸自己無仔女。
回覆刪除其實唔讀預科, 仲有好多出路, 以及適合個細路嘅課程. 只係有d野個父母自己都放唔低.
回覆刪除現實係:底子打得唔好,嘥多兩年時間,之後失敗多一次。
回覆刪除